湖山茶韵:上犹十四乡振兴路

来源:南康家具网 | 来源:上犹县专题 | 时间:2025-03-28 | 461 次浏览 | 分享到:
作为“中国天然氧吧”与“客家茶文化之乡”,上犹县以“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为战略支点,构建起“一湖(阳明湖)引领、一江(上犹江)串联、全域景区化”的发展格局。

摘要:作为“中国天然氧吧”与“客家茶文化之乡”,上犹县以“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为战略支点,构建起“一湖(阳明湖)引领、一江(上犹江)串联、全域景区化”的发展格局。本文聚焦东山镇的枢纽担当、陡水镇的湖光山色、梅水乡的茶香秘境等特色乡镇,展现上犹县在生态价值转化、文旅深度融合与乡村振兴中的创新实践。

一、枢纽引擎与生态客厅

东山镇:作为上犹县政治经济中心,东山镇以“三江交汇、五桥飞虹”的区位优势,构建“一核三心五片区”的空间格局。这里不仅是赣州市中心城区的“后花园”,更通过南河湖湿地公园、东山文化广场实现生态与城市的无缝对话。犹江绿月茶文化园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国际垂钓基地举办赛事20余场,展现“半小时经济圈”的枢纽魅力。

陡水镇:依托国家AAAA级景区阳明湖,构建“湖光山色+康养度假”产业体系。开发水上运动、湖岛探秘等体验项目,建成温泉民宿集群,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毗邻的赣南树木园栖息着1700余种植物,非遗客家山歌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演绎“湖光潋滟客忘返”的诗意生活。

二、茶香秘境与红色记忆

梅水乡:以“中国名茶之乡”品牌为依托,建成10万亩高标准茶园,培育“上犹绿茶”国家地理标志。创新“茶旅融合”模式,打造园村“茶旅小镇”,开发采茶体验、茶宴美食、茶文化研学等业态,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茶园间点缀的红色交通站旧址,串联起“茶香里的红色记忆”。

营前镇:作为中央苏区重要组成部分,以“一馆(营前革命历史纪念馆)、一村(蛛岭村)、一河(上犹江)”为载体,构建“红色研学+生态观光”格局。修复红军医院旧址、营前暴动指挥部,开发“重走红军路”沉浸式课程;依托万亩脐橙园与五指峰漂流,打造“红色教育+田园采摘”体验链,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三、生态硅谷与产业新篇

黄埠镇:以“生态工业+数字经济”双轮驱动,建成省级高新区,集聚企业150家。培育玻纤新型复合材料、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数字经济产业园孵化科技型企业30家。毗邻的丰岗村千亩荷花基地成为网红打卡地,形成“工业强镇+农业美村”的融合发展范式。

寺下镇:以“非遗竹编+生态农业”为特色,传承千年竹编技艺,开发竹雕工艺品、竹制家具等高附加值产品。建成万亩油茶基地与高山蔬菜产业园,年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杨梅村古桥流水与茶园梯田相映成趣,获评“省级生态旅游示范镇”。

四、全域振兴的生态图谱

社溪镇:“赣南粮仓”核心区,建成8万亩高标准农田,培育“社溪大米”“社溪白莲”品牌。创新“智慧农业+电商直播”模式,年销量突破10万吨;配套开发农耕文化园,打造“插秧节”“丰收宴”等文旅IP,年吸引游客15万人次。

油石乡:以“生态农业+科普研学”为特色,建成3000亩智慧农业示范园,开发无土栽培、立体种植等现代农业项目。配套建设农业科普馆、亲子采摘园,年接待研学团队8万人次,获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乡”。

水岩乡:以“温泉+溶洞”资源为核心,建成赣南首个温泉地质公园,开发硫磺温泉康养项目。配套建设天沐温泉度假村、水帘洞景区,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古田会议旧址群与生态茶园联动,形成“红色+康养”旅游闭环。

五指峰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腹地,构建“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双轮驱动。建成生态科普馆、观鸟基地,开发“森林徒步+星空露营”项目;发展蜂蜜、笋干等林下经济,年综合产值突破5000万元,获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

紫阳乡:以“生态梯田+古法农耕”为特色,保留千年梯田农耕文化,开发“云上梯田”摄影基地、古法酿酒体验坊。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农户人均增收5000元,获评“中国美丽田园”。

结语:上犹县14个乡镇如璀璨明珠,镶嵌在湖光山色之间。从东山镇的枢纽雄心到陡水镇的湖光潋滟,从梅水乡的茶香四溢到营前镇的红色传承,各乡镇以差异化路径诠释着“生态振兴”的深刻内涵。这里既有绿水青山的价值转化,也有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既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有新兴业态的创新突破。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上犹县正以“湖光山色茶韵长”的独特韵律,书写着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相关信息:

上犹县企业

上犹县东山镇企业

上犹县陡水镇企业

上犹县社溪镇企业

上犹县营前镇企业

上犹县黄埠镇企业

上犹县寺下镇企业

上犹县梅水乡企业

上犹县油石乡企业

上犹县安和乡企业

上犹县双溪乡企业

上犹县水岩乡企业

上犹县平富乡企业

上犹县五指峰乡企业

上犹县紫阳乡企业

改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