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钨都”与“赣南雄关”的双冠之地,大余县以“一核驱动、两带联动、全域振兴”的战略布局,构建起“工业强县、文旅兴县、生态立县”的发展格局。本文聚焦南安镇的钨矿史诗、新城镇的菜篮子工程、青龙镇的丫山秘境等特色区域,展现大余县在资源型城市转型、红色文化传承与生态价值转化中的创新实践。
一、枢纽引擎与工业传奇
南安镇:作为大余县政治经济中心,南安镇以“三江交汇、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构建“一核三心五片区”的空间格局。这里不仅是赣南钨矿开采的发源地,更通过“退城入园”工程推动传统工业向高端制造转型。中国(大余)国际金属材料产业城入驻企业120家,章江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城市绿肺,牡丹亭文化园演绎《牡丹亭》非遗IP,展现“千年钨都”的现代蜕变。
樟斗镇:因钨矿而兴的工业重镇,以“绿色矿山+循环经济”模式重构产业版图。建成智能化选矿厂3座,尾矿综合利用率达90%,开发钨丝、硬质合金等高附加值产品。依托“钨都工业遗产”,打造矿山公园与研学基地,年接待工业旅游团队8万人次,实现“黑色资源”向“金色经济”的华丽转身。
左拔镇:传承百年钨矿文脉,构建“工业遗址+生态修复”双引擎。修复苏联专家楼、老窿洞等历史建筑,开发“矿工体验+红色教育”课程;实施废弃矿区生态治理工程,建成千亩油茶林与光伏农业综合体,年综合产值突破2亿元,获评“国家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
二、红色基因与生态振兴
池江镇:作为红军长征重要途经地,以“一馆(红军长征池江纪念馆)、一村(兰溪村)、一河(桃江)”为载体,构建“红色研学+生态观光”格局。修复红军医院旧址、池江整编纪念碑,开发“重走长征路”沉浸式课程;依托万亩脐橙园与桃江湿地公园,打造“红色教育+田园采摘”体验链,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
吉村镇:陈毅《梅岭三章》创作地,以“梅岭+红色+生态”三核驱动发展。建成梅岭红色文化园,开发“游击密码”实景剧本杀、《梅岭三章》情景演出;依托万亩竹林与高山梯田,发展森林康养民宿集群,年综合营收突破5000万元,获评“全国红色美丽村庄”。
青龙镇:以丫山AAAA级景区为龙头,构建“生态+文旅+康养”产业体系。开发玻璃栈道、森林小火车等体验项目,建成全省首个乡村滑雪场;配套发展高山茶、铁皮石斛等林下经济,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人均增收1.2万元,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
三、现代农业与文旅融合
新城镇:“赣南菜篮子”核心区,建成10万亩高标准蔬菜基地,培育“新城辣椒”“新城萝卜”等地理标志品牌。创新“智慧农业+电商直播”模式,年销量突破15万吨;配套开发蔬菜文化创意园,打造“采椒节”“萝卜宴”等文旅IP,年吸引游客15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