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坚持链式发展,统筹量与质,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力求更大突破
做强氟盐产业。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4112”行动计划。精耕含氟盐基础原材料、含氟新能源材料、含氟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含氟新型制冷剂、含氟医药农药中间体原材料、含氟电子化学品、氟盐(含氟氯)特种稀有金属新材料等七个细分领域赛道,“一链一策”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全力推动广东东阳光氟氯化工全产业链基地项目落地,开工建设汇凯化工电子级氢氟酸、鹏友化工含氟化学品、道仕化学精细化工中间体(二期)等项目,推动赣州飞南、联锴化学、怡昊化工、天正能源等项目竣工投产。鼓励引导石磊氟材料、九二盐业等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靠大联强成为“链主”。以上杭蛟洋新材料产业园为参照标杆,全方位对标提升,推动氟盐新材料首位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60亿元以上,着力打造在国内有竞争力的氟盐新材料产业集群。
做大主导产业。按照“做旺九州”“做活西江”的工作思路,号召更多乡贤回归兴业,统筹推进纺织鞋服、食品医药、有色金属和新型建材等产业链建设。食品医药产业链方面,在释放五丰米粉、啃佬鸭等重点企业产能的基础上,依托肉牛、脐橙、桔柚等特色农业产业,力争引进投资额超5000万元的农产品(预制菜)加工项目1个以上;鼓励引导芙蓉堂药业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激活发展潜力。有色金属产业链方面,推动中铪新材料(二期)开工建设,支持中铪新材料、金合新材料申报省级军民融合潜力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引导红狮水泥实施技改,降低能耗,提高生产效益。纺织鞋服产业链方面,每个乡镇至少引进1家优质纺织鞋服企业入园,大力整合服装鞋服加工小作坊“退城进园”,把九州工业基地、西江和麻州乡村振兴产业基地建设成为龙头带动、特色鲜明、支撑有力的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力争九州工业基地务工人数一年翻番,让更多的会昌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做优园区平台。完成新一轮工业园区扩区调区和化工园区扩容,新增化工园区面积2447亩。加快推动206国道周田至筠门岭改建项目完工,实现园区封闭管理,安全风险等级保持D级水平。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健全“管委会+公司”管理模式,完善开发区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高效落实“园区事、园区办”,推动产业、项目、人才、资源等要素向园区汇聚,激发园区活力和内生动力。深化“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加快推进闲置土地处置和低效用地再开发,推广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工业上楼”、“零增地”技改、新型产业用地等模式,让“存量”变“增量”、“寸土”生“寸金”。争取成功“揭榜挂帅”,建设省级氟盐新材料产业大脑。创新投入模式和开发机制,加快氟盐新材料产业基地西区水、电、路、气、公共管廊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城融合”项目配套服务功能,提升园区承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