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余概况,大余县简介-大余地理

大余县简称大余,隶属赣州市管辖,也称江西大余,大余县是驿道要地,理学源地,钨业宝地,红色圣地,生态福地,赣州市大余县辖11个乡镇,119个村(社区),总人口31万。
来源: | 来源:大余县政府网站 | 发布时间: 2020-05-17 | 53754 次浏览 | 分享到:

大余县概况

大余县位于赣、粤、湘三省交汇处,是江西的“西南大门”。古称南安,秦时设关,汉朝庾胜将军筑城驻守得名大庾岭,隋开皇十年(590年)置大庾县。北宋设南安军,元代为南安路,明清称南安府,辖大庾、南康、崇义、上犹四县,沿袭至民国元年。19575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大余县。大余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资源丰沛、生态优美。全境国土面积1368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19个村(社区),总人口31万。

大余县是驿道要地

大余是中国南北水陆联运的枢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陆路通道。大庾岭居南方五岭之首,是中原与岭南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分水岭,唐朝名相张九龄公元716年奉诏拓宽梅关古驿道。千百年来,南北文化、中西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一度呈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冬无寒土”的繁荣景象。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两过梅关,赞誉“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以大余民间故事原型为题材,构思并创作了千古绝唱《牡丹亭》;清代状元戴衢亨父子兄弟“一门四进士,叔侄两宰相”,“西江四戴”名重一时。宋之问、韩愈、寇准、王安石、苏辙、黄庭坚、文天祥、戚继光、朱熹等文人贤达驻足古道,留下咏梅诗词千余首,大余因此誉为“梅花诗国”。

大余县是理学源地

大余是理学的孕育和发源之地。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周敦颐任南安军司理参军,常到南安军学堂讲学,在梅岭宝界寺与六祖惠能世传弟子正觉交流儒、佛心得,把儒学与佛理的学说熔为一炉,自成一家,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爱莲说》等。南安军通判程晌二子程颢、程颐拜周敦颐为师,后成为北宋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的学说,经程颢、程颐、朱熹等人传承光大,后人称之为周程理学。淳祐元年,宋理宗赵昀亲书“道源书院”,以表彰周程在大庾孕育理学之功。明朝“三立”圣人王阳明,于正德十一年(1516)巡抚南赣,平定一方,并劝农耕种、大兴社学、开化民众、筑城自卫,大余成为王阳明“立言”讲学之地、践道“立功”之地、极终圆道“立德”之地。周敦颐的潜心苦学,程颢、程颐的弘扬宣达,王阳明的践道立功,使大余千百年来沐浴着理学、心学的智慧荣光。

大余县是钨业宝地

大余被誉为“世界钨都”。1907年德国牧师邬利亨在西华山发现钨矿石,揭开了中国开发钨业的历史,大余由此成为中国钨业的发祥地。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大余成立了西华山、漂塘、下垄、荡坪四大中央直属钨矿企业,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大余钨的累计探明储量38万多吨,有甲类矿山26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