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条 北部山区范围的建设活动,应当遵循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
市、县(市)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严格执行相关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对不符合规划和产业政策要求的建设项目不得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二条 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实行产业准入清单制度。
市发展改革、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国家和省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自然保护地体系、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要求,制定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产业准入清单,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市、县(市)人民政府及其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产业准入清单的要求,严格建设项目审批,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第三十三条 北部山区范围内各类建设项目选址选线应当避让野生动物迁徙洄游通道;无法避让的,应当采取修建野生动物通道、过鱼设施等措施,消除或者减少对野生动物的不利影响。
第三十四条 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应当严格遵守文物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设工程的风格、色调和高度应当与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风貌和周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第三十五条 北部山区范围内调配水资源、建设蓄拦水等工程,应当按照规定留足生态基流,在拦河坝上设置生态基流口,保障河流合理流量和水库、湖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维护生态平衡。
第三十六条 禁止在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和开山采石。已取得矿业权的企业和现有采石企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组织限期退出。
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应当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方案,报市、县(市)人民政府自然资源规划、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矿产资源开发企业应当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基金,按照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的原则管理,用于本单位履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与土地复垦义务的费用支出。
第三十七条 北部山区范围内的交通设施建设,应当统筹规划、生态选线、科学选址,尽可能利用现有基础扩能改造,优先采取桥隧等工程技术措施,避免高强度、大面积开挖,减少对北部山区山体、饮用水水源、植被等生态环境的破坏。
交通设施建设应当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的各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占或者少占林地,对建设周期长、生态环境影响大的建设工程实行工程环境监理。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要求取料、堆料,并对取料场、废弃物堆放料场进行有效治理和综合利用,做好道路两侧绿化。
施工单位应当在交通设施投入使用后三个月内,对施工现场及其附属设施进行清理拆除,并及时恢复植被。
Copyright©2025 企业信用网 | 诚信网 | 赣州企业信用网 | 服务大厅 | 今日新鲜事
公安备案号 36070202000636 | 工信部备案号:赣icp备19009594号 | 关于我们 | 合同履约| 赣州企业信用服务热线:0797-8135315 18970124315